• 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禁忌你了解多少?节日将至,抓紧了解
  • 七夕织女会嫦娥,牛郎唱恋歌,天上人间万里泪婆娑
  • 七夕节情人节,重要的不是礼物,而是和你的浪漫
  • 太原晋祠及其古代剧场考
  • 吃着红色幸运果,听着平安夜的钟声敲响,多幸运你是我的人间理想
  • 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禁忌你了解多少?节日将至,抓紧了解

    农历七月七刚过,七月十五马上就要到了,这天我们又称“七月半”,也称为“中元节”,中元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民间,七月半也有“鬼节”的说法,听老人说这天也有很多的忌讳,那么七月半“鬼节”有哪些讲究呢?这“5大禁忌”你又了解多少呢?抓紧了解。

    【七月半鬼节】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禁忌你了解多少?节日将至,抓紧了解  第1张

    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忌讳”

    1.祭品忌偷吃:七月半有些地区会有祭祀活动,有祭祀活动就少不了祭品,这些祭品是供奉先祖神灵这些的,这些祭品是不能偷吃的,大家试想下,偷供奉神灵的祭品,不尊重先祖神灵不说,对自己也没有好处。

    【七月半鬼节】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禁忌你了解多少?节日将至,抓紧了解  第2张

    2.晚上忌外出:据说七月是鬼门开,而七月半是正日子,孤魂野鬼都在外游荡,这天晚上没有特殊事,最好不要到野外玩,以免粘上不干净的东西。

    虽说这个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但仔细想想,七月半已属于秋季,虽说天气还比较热,但早晚凉,大晚上的外出游玩难道就不怕着凉吗?更何况大晚上也不安全。

    【七月半鬼节】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禁忌你了解多少?节日将至,抓紧了解  第3张

    3.吃饭忌插筷:七月十五这天不要把筷子插在碗中,这样会让神灵或鬼魂误认为是祭品,这也是特别忌讳的,别说七月十五这天,就在平时筷子插碗都特别忌讳,更别说在七月十五这天。

    【七月半鬼节】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禁忌你了解多少?节日将至,抓紧了解  第4张

    4.夜晚忌喊名:上述说到,七月十五晚上尽量不要到野外游玩,如果有特殊事需要外出,最好不要喊对方的全名,可用称号或其它方式来代替,听老人说,如果喊全名,会被那些“鬼怪”记住名字,这样不太好,所以就有“忌喊全名”的说法。

    5.床头忌挂铃:有些人喜欢在床头挂个风铃,风一吹“叮铃”的声音甚是好听,但是在七月半这天,鬼魂四处游荡,同样也会觉得这个声音好听,所以床头忌挂铃。

    其实这根鬼魂没关,而是风铃稍微有点动静就会发生声响,短期没什么,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下,很可能会影响睡眠,由于对于睡眠浅的人,没有好的睡眠就会影响身心健康。

    【七月半鬼节】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禁忌你了解多少?节日将至,抓紧了解  第5张

    说到这,这些禁忌大家又了解多少呢?有些事大家也不必当真,就当我们一起聊聊中国这些传统文化。其实不管什么样的禁忌都是寓意着祈福、保佑平安,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禁忌和说法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有些已经被人淡忘,如今生活节奏快,感觉每天都是一样。要问这天我最大的禁忌是什么,那就是“善心善念和善行”。

    朋友们,七月十五“鬼节”这些禁忌你了解多少呢?你们那还有哪些禁忌?欢迎评论补充,谢谢!!

    感谢大家关注“肥仔农经”,每日分享作物种植技术、肥料使用方案、农村趣闻等三农资讯,谢谢大家的支持!!

    七夕织女会嫦娥,牛郎唱恋歌,天上人间万里泪婆娑

    【七月半鬼节】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禁忌你了解多少?节日将至,抓紧了解  第6张

    奈若何,相思泪婆娑,天上人间银河渡,星移斗转又几多。

    七夕织女会嫦娥,牛郎唱恋歌,天上人间万里泪婆娑。

    又七夕,遥望银河泪眼迷,牛郎相会日,人间织女盼佳期。

    牛郎七夕鹊桥通,织女相思泪眼蒙,遥望银河斗转盼重逢。

    七夕织女鹊桥情意浓,星移斗转银河架彩虹。

    七夕时,几人知,牛郎不解犹怜寂寞痴。

    星稀夜色清,倒挂水晶莹,牛郎欲渡思牵两地情。

    牛郎会有期,鹊桥织女两岸相思泪,月朗星稀人不知。

    鹊桥相会时,牛郎七夕诉情痴,星移斗转银河两岸知。

    七夕银河灿若霞,星移斗转度年华,牛郎今夜鹊桥会,织女明朝何处家。

    【七月半鬼节】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禁忌你了解多少?节日将至,抓紧了解  第7张

    又一年,遥望银河鹊桥仙,不知相思苦,织女怎解离别难。

    七夕牛郎望月华,鹊桥织女会天涯,银河迢递情难尽,星汉茫然恨有加。

    鹊桥连两岸,牛郎七夕泪潸然,星移斗转银河夜不眠。

    七夕鹊桥人间星斗多,牛郎若有应无离恨歌。

    人间星汉遥,银河七夕今夜应无寐,织女明朝会碧霄。

    牛郎今日游,织女会牵愁,银河浩瀚迢遥一望收。

    织女抛梭天上游,牛郎隔岸泪双流,星移斗转银河一叶舟。

    路几重,觅归踪,川流不尽西楼梦正浓。

    春满人间万物柔,草木竞风流,雁行一字诗乡入画游。

    向东奔,欢歌笑满村,云淡天高雁行远,乡关何处觅诗魂。

    【七月半鬼节】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禁忌你了解多少?节日将至,抓紧了解  第8张

    雁行一字云天入梦乡,月满西楼东海夜初长。

    乡关望断泪沾襟,雁行传好音,川上秋风游子满归心。

    萧瑟满空堂,川原草木黄,云淡天高浊酒醉他乡。

    鱼龙跃,草木苏,遥望雁行游子念归途。

    万里长空一雁行,天涯何处是吾乡,秋风吹落川原草木黄。

    满路香,碧水映斜阳,雁行渐远秋风劲,游子思乡泪两汪。

    川原润万物,风吹草木满千山,雁行一字他乡几日还。

    万里秋风送雁行,天涯何处是吾乡,满窗明月清光冷,遍地川原草木黄。

    吹绿满山原,夏雨淋漓雁行南北去,冬临雪舞兆乡关。

    求川逝,又恐龙宫满雾霾,雁行千里外,乡关何日再归来。

    【七月半鬼节】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禁忌你了解多少?节日将至,抓紧了解  第9张

    秋日登高望雁行,天涯何处是吾乡,茱萸插遍家山满,不见川原草木黄。

    远望乡关山色秀,近观云海雁行斜,川流不息欢歌载满车。

    禹穴求龙满,却望秦川雁行千里外,乡关何处寄相思。

    漫野川,银装素裹满人间,千里寻归路,唯有乡心伴月圆。

    雁行南,他乡忆故园,月满西楼人不寐,思君遥望泪如川。

    又是乡关柳絮飞,南去几时回,川流不尽西楼酒一杯。

    春风吹雨川原草色青,天际雁行游子梦魂惊。

    川原草木深,萧瑟满衣襟,雁行一去乡关万里心。

    常随雁行去,有心总伴客乡还,今宵月满依稀到故川。

    景色饶,任逍遥,川原尽染诗情上碧霄。

    【七月半鬼节】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禁忌你了解多少?节日将至,抓紧了解  第10张

    寻蝴蝶,赏杜鹃,四月春光画意醉心间。

    天地间,四月柳如烟,杜鹃声里春将老,蝴蝶梦中人未还。

    四月雨纷飞,燕子梁间双宿归,最是杜鹃蝴蝶绕蔷薇。

    一夜春风唤杜鹃,蝴蝶舞翩跹,梁间紫燕人勤四月天。

    庄周已去蝴蝶梦,杜鹃犹啼血泪痕,四月江南燕子又黄昏。

    天地间,江南四月柳如烟,声里春光好,蝴蝶梦中花色鲜。

    江南四月草如茵,燕子梁间觅故人,最是杜鹃啼血处,翩然蝴蝶梦中身。

    杜鹃声里梦中花烂漫,人在天涯四月春光灿。

    蝴蝶飞不到,死愁杜鹃四月芳菲尽,我道花间已是秋。

    何处不飞花,春风到我家,一树杜鹃蝴蝶舞天涯。

    【七月半鬼节】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禁忌你了解多少?节日将至,抓紧了解  第11张

    暖风吹,枝间燕子飞,最是杜鹃啼血处,翩跹蝴蝶绕人归。

    杜鹃啼血满山红,翩跹舞碧空,紫燕呢喃四月春意浓。

    绕青竹,婉转杜鹃啼绿洲,春光无限好,行间字里尽风流。

    江南四月雨霏微,绿柳枝间燕子飞,最是杜鹃蝴蝶绕人衣。

    生怕杜鹃蝴蝶梦难成,尘间多少春风四月情。

    花红影,柳绿烟,四月江南天上两婵娟。

    国色有无间,嫣红四月鲜,最是杜鹃蝴蝶舞蹁迁。

    四月春水生,绿杨阴间花开不知数,蝴蝶飞来如有情。

    杜鹃红烂漫,依稀蝴蝶舞翩跹,行间字里江南花正妍。

    寻芳莫过蝴蝶梦,赏景还须杜鹃花,四月春光无限好,梁间燕子正归家。

    【七月半鬼节】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禁忌你了解多少?节日将至,抓紧了解  第12张

    拂柳烟,轻舟一叶水云间,声里桃花落,蝴蝶梦中人未还。

    杜鹃血染花红色,蝴蝶泉流草绿茵,三十年间风雨路,人生四月又逢春。

    飞来花满园,杜鹃啼处柳如烟,江南四月良辰在眼间。

    月移花影楼台柳色新,一曲琵琶妃子雨中人。

    时节雨纷飞,祭祖思亲化烟随风去,孤灯摇影伴梦还。

    含情潸欲滴,时节雨凄迷,纸钱化作孤魂对影啼。

    烟收云散天如雪,影动风摇月似钩,雨打芭蕉夜半泪潸流。

    柳丝垂,暮色微,欲语还休吹雨又沾衣。

    云外青山潸泪眼,黄叶落秋声,烟迷野渡依稀梦里行。

    夜深沉,依稀似故人,雨打芭蕉声渐远,一帘幽梦泪潸痕。

    【七月半鬼节】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禁忌你了解多少?节日将至,抓紧了解  第13张

    月移花影湖光淡复浓,一曲琵琶妃子雨朦胧。

    雨余山色近清明,潸然望帝京,烟柳依稀花影伴啼莺。

    佳节泪潸空,芭蕉夜半风,一缕青烟瘦影伴孤灯。

    绿参差,月上时,雨打芭蕉泪下有谁知。

    素影凌波心自远,青烟绕指意相通,潸然泪下残荷入梦中。

    夜未休,泪下几多愁,青烟一缕随风去,只影孤身伴月游。

    萧瑟泪空潸,雨打芭蕉夜不眠,往事如烟只影对愁颜。

    烟锁寒江水自流,孤帆远影几时休,风吹雨打残荷瘦,泪眼潸然望故楼。

    如云风易散,烟光似水泪下无人问,雨打芭蕉夜更愁。

    来处远,泪如珠点落时潸,寒水舟难渡,风卷残云影未还。

    【七月半鬼节】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禁忌你了解多少?节日将至,抓紧了解  第14张

    清明时节泪先潸,雨打风吹不忍还,一缕青烟何处去,三杯浊酒影孤单。

    去似烟痕来处远,浮如梦影幻中真,风吹雨打潸然泪满巾。

    婆娑月色娇,烟笼柳岸泪下人何在,雨打芭蕉夜寂寥。

    万里风,潸然泪眼望长空,一缕随云去,只影孤身伴月明。

    泪潸然,梨花落满天,冥币化烟飘万里,烛光摇影照无眠。

    往事如烟风易散,似水影难留,一帘幽梦闲愁潸泪眸。

    春到明年同上凤凰台,吟诗作赋随风入韵来。

    春风化雨频,柳绿作芳邻,相濡以沫明年草色新。

    江山作美谈,一腔热血化云烟,千秋功过明年五月天。

    入梦乡,又重阳,秋风化雨归根作伴娘。

    -- 郑辉贤 #百家号百家榜#

    七夕节情人节,重要的不是礼物,而是和你的浪漫

    七夕情人节,又称乞巧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在这天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等传统习俗。经过历史的变迁,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月半鬼节】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禁忌你了解多少?节日将至,抓紧了解  第15张

    我们应该能够感受到,我们在情感表达方式方面,不喜欢也不容易说出“我爱你”这三个字,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受传统礼教影响和文化熏陶,造成我们在感情方面,会比较含蓄,而不像外国人那般表达得很直白。由于改革开放的浪潮的影响,我们在情感上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懂得追求幸福和快乐人生,去和自己喜欢的人过彼此想要的生活。 但是,我们很多人还是很难做到在日常就能把“我爱你”三个字脱口而出,会选择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送上一份礼物,营造一个浪漫气氛,从而把自己想表达的说给爱人听。而七夕情人节,就是一个难得的日子。

    【七月半鬼节】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禁忌你了解多少?节日将至,抓紧了解  第16张

    那么,我们应该在情人节送什么礼物呢?市面上礼物种类繁多,让人目不暇接。但是我们要明白,礼物可不单单是物质东西,是对她的一份心意,更是对她的爱。所以,礼物是不能少的,不管是刚在一起的情侣还是已经结婚的老夫老妻,哪怕是便宜一点,都不能没有。送礼可以选择送香水、口红,项链、手链等既有实用性又有意义性。

    【七月半鬼节】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禁忌你了解多少?节日将至,抓紧了解  第17张¥20【七夕礼物】 小辣椒口红大牌正品小角唇膏小众品牌口红礼盒套装淘宝旗舰店¥99¥399购买已下架

    有人说,只要两人在一起,做什么都是浪漫的。我说,懂得制造浪漫,懂得配合才是最浪漫的事。好比做一顿饭,一人做,一人坐着玩游戏,这会浪漫吗?做饭的浪漫是彼此配合一起做饭吃才是浪漫。

    【七月半鬼节】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禁忌你了解多少?节日将至,抓紧了解  第18张

    一起出个烛光晚餐

    一起去旅游

    一起牵手散步

    一起去看海、看日出

    一起看电影

    ……

    还有许多可以一起去做的浪漫事情,如果我们能在这过程中,稍微准备一个小礼物,是不是把浪漫的氛围推到了顶点了呢?其实礼物这些都是辅助,只是想和你,给你最浪漫的。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做最浪漫的事情:一起慢慢变老。

    太原晋祠及其古代剧场考

    太原晋祠及其古代剧场考

    《中华戏曲》2005年02期

    太原在历史上又名晋阳,上古为大夏之地,后为金天氏之裔子台殆所居,又相传唐尧始都于此,故名其地曰唐。夏商为唐国,为周灭之。周成王年幼时,剪桐叶戏封同母弟叔虞于唐,遂以“君无戏言”落而实之,建都于晋阳。然唐、晋建都于太原之说始于《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晋阳注,在《世本》、《史记》之后,故光绪《山西通志》说是“恐难征信”⑴。春秋为晋国地,战国属赵。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大将蒙鹫攻占赵国榆次,得37城;三年,王崎置太原郡⑵。据此则太原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晋祠原为祭祀唐叔虞而建,位于太原市西南50里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叔虞之子燮父因晋水而更号曰晋,故曰晋祠。它是晋人共同的祖庙,三晋政治、历史与人文精神的象征。宋金时期已有剧场建筑,降至明清,陆续建成祠内两处大剧场、三处小剧场,祠外两处卫星剧场。除春祈秋报外,各庙主神的“圣诞”也多有隆重的庆典,省城及其附近戏班都要争取来此逢场作戏,剧场的文化内涵、品位和利用率,是省内其他神庙望尘莫及的。每年前9个月断断续续的酬神演剧活动,尤其是六七月长达一个多月之久的圣母、水母之祭,圣母“出行”,更把这里的戏曲演出和社火表演推向高潮,成为当地民众最为欢乐的节日,全省宗教民俗活动的典范。

    【七月半鬼节】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禁忌你了解多少?节日将至,抓紧了解  第19张

    晋祠的历史及主要庙宇

    晋祠的历史已相当悠久。北魏称晋王祠,五代后晋改称兴安王祠,北宋则名汾东王祠,明初朱元璋革除诸神一切封号,改名唐叔虞祠。祠内难老泉、善利泉乃晋水之源,故亦称之为晋源神祠。随着时代的演进,它早已不是一座普通的祠堂,而是规模庞大、建筑宏伟的庙群,中国四大神系的庙宇在此无所不有,文物古迹遍布祠中,祭祀宗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在揭开它的剧场创建、演进和现状之前,有必要对它的历史和庙貌作一概要的了解。

    一、晋祠的创建与神庙的分布

    晋祠的始创年代不详。刘大鹏先生遗著《晋祠志》引《魏书地形志》说:“晋阳西南有悬瓮山,一名龙山,晋水所出,东如汾,有晋王祠。”又引《水经注》云:“昔智伯遏晋水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晋川之中最为胜处。”又引《序行记》云:“高洋天保中,大起楼观,穿筑池塘,自洋以下,皆游集焉。”⑶高洋是北齐君主。光绪《山西通志秩祀略中》考云:“唐叔虞祠,在太原县西南,又翼城县有祠二所。”又引旧《通志》曰:

    即晋祠。后晋天福六年(941),封兴安王。宋太平兴国九年(984),既下河东,即加完塔。殿前百余步为三门,又二百歩许为景清门,门之外东数十步,合南北驿路。作亭以庇善利、难老二泉,与祠下泉分灌民田及沿水碾磨,赵昌言撰碑铭。天圣间,改封汾东王。元至元四年(1267)重修,弋毂撰记。明改称唐叔虞之神,有司岁以三月二十五日致祭。祭银地丁内支。嘉靖中重修,见巡抚苏佑碑、副使高汝行记。天启三年(1623),布政使蔡复一重修,有记。翼城县庙二:一在故城村,宋天圣间重修;一在剪桐坊,天圣六年(1028)建。s

    根据省志记载,北宋时在晋南翼城县也曾拥有两座唐叔虞祠,地名故城和剪桐坊亦有纪念意义。翼城是春秋晋国都城,曾为祭祀其祖而建庙,有与太原晋祠争夺正统的目的。其中的一座在宋代只是维修,创建的时代可能也相当之早。两座庙宇俱已不存。

    太原晋祠的创建,是在晋水之源蓄以为沼(圆为池,方为沼),人们用以溉田思源以后,最迟也是北魏时的事情。早在春秋末年,三家分晋时,晋水就被智伯用于攻取晋阳之战。此后不知何时,人们在沼西紧靠悬瓮山处创建了唐叔虞庙。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开始大规模扩建,这里就成了融合自然、人文两种景观、著名的游览胜地。唐代李白、李益、白居易、令狐楚、李德裕,北宋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金代元好问,明代于谦,清代顾炎武、傅山、屈大均、朱彝尊等杰出人物,都曾到此观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或碑记。

    晋祠很早就成了著名的零祭场所。由祭祖改为祈雨,祭祀的目的性发生过一次大的转变,这是由于北方天气干旱,耕稼专待雨泽,人们不得不求助于神灵而且愈来愈依赖于神灵而促成的。

    最早记载祈雨于晋祠之事的,是《新唐书高祖纪》。隋大业十三年(617),驻守太原的李渊欲举旗造反,旬日间得众一万,“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见兵大集,疑有变,谋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高祖觉之,阴为之备”⑴。贞观二十年(646),太宗李世民游览晋祠,亲书《晋祠铭并序》,其中“爰出菊旅,发迹神祠"二句,即指高祖假借祷雨而起兵之事。祷雨和政治、军事谋划的奇特结合,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的一次。

    北宋天圣间(1023—1031),民众又在悬瓮山下创建了一座女郎祠,属民俗神系,主要用来祈雨。后来经过士大夫们“考证",断定这“女郎”就是叔虞之母邑姜,而改称圣母庙。熙宁中,地方官以多次祈雨“灵应”,而请封号曰“显灵昭济圣母”,庙额“惠远”,晋祠圣母从此正式载入祀典,进入政统神系中。宣和五年(1123),宣抚使司管勾机宜文字姜仲谦特撰《晋祠谢雨文》,宣抚使司勾当公事赵令峙手书,以答谢“神恩”。

    宋代官员亲自祈雨有时还要刻名留念,如在唐太宗《晋祠铭》碑阴碑侧的文字中,今天仍可见宋人加刻的元祐元年(1086)太原府知府曾布等人的祷雨题名:

    龙图阁学士河东经略安抚使曽布,提点刑狱朝奉大夫

    范子谅,躬率寮吏祷雨祠下。通判太原军府事田盛、高复

    签书,河东节度判官卢讷、知阳曲县冯忱之、走马承受王演、捡法官史辩从行。元祐丙寅岁七月十三日,讷谨题,刊者任肌。⑺

    明洪武初年,朝廷因遣使祷雨“有应",而加封为“广惠显灵昭济圣母”;四年(1371),改称晋源神祠;景泰二年(1451)、成化二年(1466),胥遣官致祭成。由于重新确定圣母邑姜为晋源水神,又以多次求雨“灵应”,而极力崇祀之,到后来反而冷落了叔虞庙,这是晋祠祭祀主旨发生的第二次转变。

    明嘉靖间,士大夫们越来越觉得,奉圣母邑姜为晋源之神不合礼制,遂另外确定了一位“水母"充当水神,并建水母楼以祀之,理由是: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属阴,故饰水神为妇人形,称曰水母,以水之润物如母之养子耳。晋源昔无水神庙,人恒目圣母为水神。明嘉靖末创建重楼于难老泉上,中祀水母,欲人知为晋源水神,而圣母非水神也。⑴

    晋祠水神由邑姜改为水母,由人格神改为自然神,是其祭祀主旨的第三次转变。不过,按晋祠镇各村的民俗,凡祭水母必祭圣母,可知圣母作为晋源之神的地位,在当地百姓的心目中从未动摇。第三次转变并不彻底。

    经过历代不断扩建,明清之时晋祠就大体形成了今天的规模。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区域:中区是晋祠的主体部分,中轴线上,自东向西依次为山门、水镜台、会仙桥、莲花台、对越坊、献殿,献殿两侧是钟鼓楼,然后经鱼沼飞梁进入圣母殿。圣母殿之南是台驹庙,其北是苗裔堂,也叫子孙殿。智伯渠自难老泉引出,自西而北折而向东,穿越整个庙院,成为晋祠镇30多个村庄千顷良田灌溉工程的枢纽。

    台殆是远古少隴氏的后裔,生当帝颛顼之时,任水官之长,是他开辟了汾河流域,而受封于汾川,死后尊为汾河之神。《左传昭公元年》载晋侯有疾,叔向问于郑子产,子产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殆。台飴能业其官,宣汾洗,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藤、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是观之,则台殆汾神也。”杜预注云:“金天氏,帝少籐裔远也。玄明,水官。昧为水官之长。'‘孔颖达疏曰:“颛顼为帝,承金天之后,台殆是金天裔孙,为臣宜当颛顼,故以'帝用嘉之'为颛顼嘉耳。本庙在今宁武县汾河发源地管涔山下定河村,庙后相传有台骑墓(今已夷为平地)。晋祠台驼庙是其行宫,唐河东节度使卢钧改名汾水川祠。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封唐叔虞为兴安王,台驼神为昌宁公,差给事中张琮、户部郎中张守素就行册礼。”当年台驹和叔虞同时受封,可见其地位是很高的。现存庙宇是明嘉靖十二年(1533)由晋祠镇东庄高氏建的,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间均由高氏重修,盖以高阳——颛顼为其远祖故也。

    北区自东向西依次有文昌宫(阁下为七贤祠)、东岳庙、昊天神祠、钧天乐台、贞观宝翰亭(内有唐太宗御制并亲书《晋祠铭序》碑)、唐叔虞祠、景宜园及依山而建的道窟朝阳洞、茶烟洞和开元洞(财神祠)等。

    文昌宫在祠东北角,坐北向南,西邻东岳庙,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祠为二层,下洞上阁,洞内供奉豫让、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于谦、王琼,称七贤祠。阁内奉祀文昌帝君,左魁星,右禄神。阁的东西建有平台,台上翼以诗榭游廊,两隅设危磴以通上下。

    南区自东向西依次有胜瀛楼、同乐亭院、三圣祠、难老亭、翠波桥、水母楼、公输子(鲁班)祠,翠波桥之南有王琼祠,其东即晋西书院。此外,南墙外半里许还曾经有奉圣禅寺。

    王琼字德华,明代太原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工部主事,进郎中,出治漕河,以敏练称。正德元年(1506),擢右副都御史,三年春,迁户部侍郎,八年,晋尚书,十年,代陆完为兵部尚书。长期驻守西北地区以督三边,多所建功,然常遭诋毁。嘉靖十年(1531),出任吏部尚书;明年秋,卒于官,赠太师,谥恭襄,建专祠于其别墅晋溪园之西,即今王琼祠也。著有《漕河图志》三卷,《北边事迹》一卷,《晋溪奏议》十四卷等

    三圣祠在石塘东南,以坊作门,正殿三楹,庙貌浑朴。殿内正中奉祀药王,座前供奉古代十大名医木主。左侧是真君,即仓王,座前塑有耗仓鼠一只。右侧是黑龙王,晋祠一带的农民对黑龙王信奉极虔,过去每年都有接送活动。神殿倒映清潭,与水母楼、难老亭之影交相奔流,成为石塘中的一个胜景。

    奉圣禅寺原为唐代名将尉迟恭的别墅。尉迟恭以生平杀戮过重,得高僧点拨,遂把它奉献给浮屠,至武德五年(622)建成,高宗赐名曰“十方奉圣禅寺”,历代修葺,规模壮观。《晋祠志》载该寺为三进院落,甚为宏丽,已毁。

    《晋祠志》还记有龙王庙、老君祠、土地庙、明月寺、雨花寺、兰若寺、崇福寺、舍利生生塔、万佛塔、白衣庵、老爷阁、真武阁、三官阁、大魁阁、华严阁、凌宵阁、仙翁阁、白鹤亭、伴桐亭、宝翰亭、松水亭、待凤轩、胜览坊及城堡、桥梁、陵墓等古迹,多数已毁灭。不过,遗留下来的仍然是一处拥有宋金以来历代建筑式样的庞大庙群,一个圆满自足的神灵世界,故其香火至今未绝。

    二、晋祠主要殿宇的建筑特点

    晋祠最主要的庙宇是圣母庙、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水母庙,其次是东岳庙、文昌宫、台殆庙、朝阳洞、公输子祠等。文昌、七贤为士大夫所祀,水母、龙王主要是农民迎祭,公输子是手工业者崇祀之神,财神则多满足商人的愿望。古代士农工商四民,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

    圣母祠大殿(彩版1)是晋祠的标志性建筑,创建于宋天圣年间,崇宁元年(1102)曾予大修,元明清以来亦屡加修葺,但其主要构件并未改换,仍属北宋遗构。大殿坐西朝东,倚悬瓮山势而建,居高临下,俯视晋川,周围多古木,其中尤以倾倒的周柏最有意趣,好像也要朝见圣母一般。

    神殿重檐歇山顶,筒瓦,黄琉璃脊,黄绿琉璃瓦剪边,举折较高,但屋顶起翘十分柔和。台基依山形筑成,宽31米,深25.5米,四周围以白石栏杆,栏杆由望柱和实心华板组成。殿身通阔七间26.8米,明间宽5米,次间宽4.07米,梢间宽3.7米,通进深为六间21.2米,副阶周匝。前廊进深两间四架椽,两侧各立一尊泥塑殿值将军,异常高大威猛。屋顶用两层组合的梁袱承托上檐重荷,这样的手法,为国内现存古建筑所仅见。

    殿前明次间设板门三道,梢间各开破子根窗一道。檐柱用粗大高耸的圆木柱,平柱高3.86米,角柱比平柱高0.18米,柱侧角和柱生起明显。前檐柱身有木制蟠龙缠绕,龙首或平伸,或向上斜举,气韵非常生动。斗棋用材较为宏大,形制多样,上檐为六铺作双杪单下昂,第一跳为偷心造,耍头蚂蚱头,转角耍头为昂形,补间铺作为单杪重昂。下檐柱头斗棋计心造五铺作双下昂,耍头也刻作昂形。补间铺作各一朵,单杪单下昂,耍头蚂蚱头。转角出45°斜昂、由昂,由昂上衬宝瓶托起大角梁。真昂、假昂有规律地使用。转角、上檐补间铺作及下檐柱头铺作,皆用琴面昂,其余则用宋代流行的批竹昂。棋眼壁尚有残存的侍女及云龙图案。檐下悬挂着同治十三年(1874)御书“惠普桐封"之匾,令人想起三晋文明的悠久历史。

    殿内彻上露明造而无柱,所以更加轩敞。梁架结构为八椽袱向上递减,袱间施驼峰,两端加设托脚。平梁上施合楷,叉手中间再设侏儒柱,以承托脊樽。地面用40X40厘米的青砖,错缝铺设。圣母神龛居中,台高1.2米,龛上斗棋密集,阑额下施有雕刻华丽的雀替,两侧是绕以云龙的木柱。圣母趺坐于神床之上,头戴凤冠,身披凤袍,神态安详。身后木屏风上,绘有浩淼的波涛和青龙兴云施雨图,气象万千。龛内两侧各立两侍女,沿神台及山墙下还有38躯侍从、侍女塑像。侍女身材苗条,面目清秀,表情各异,生动传神,颇见个性,改变了唐五代以来“以肥为美”的审美取向,为宋代泥塑之精品及代表作。大殿建筑与宋代《营造法式》的规则吻合,斗桃彩画也与此法式中“五彩遍装”者相似,显得典雅庄重,气势巍峨,非常的雄伟和壮观。

    圣母殿楹联共九联,多与水源或祈雨相关。如:“水号灵源,万顷田畴沾沛泽;祠封广惠,一方黎庶沐神麻。”“浩浩逝千秋,堪配云行膏雨;汪汪波万顷,宁同井冽寒泉。'‘“派出三渠,天机滚滚,千古源流依兑域,福苍生,昭景赃,恍似江南万顷田;泽衍百里,地脉渊渊,四方云雨乾坤灵,佐皇图,崇封祀,堪称晋西第一泉。"也有缅怀晋祖功德的,如“悬瓮山高,碧玉一弯分晋水;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封”。

    殿前即鱼沼飞梁。所谓鱼沼,是一个方形水池,飞梁即十字形石桥。池中立石柱34根,柱上置普柏析,纵梁相连,再上置木制大斗、十字供和梁紡,承托起大梁,梁上筑十字相交的桥面,设立白石栏杆。桥东西长19.5米,宽5米,属抬高的平桥,以连接献殿和大殿前廊,是通往圣母殿的主道。其东道口尚存宋代铸造的铁狮子一对。桥南北长19.5米,宽3.3米,然而却一直倾斜下去,至两端与地面相接,形成了2米的高差。整体造型就像振开双翅的大鸟,翩翩欲飞,故名“飞梁”。《水经注》中已经提到晋祠“结飞梁于水上”,可见此桥建造之早。古老而又特殊的形制使它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叔虞祠在晋祠西北隅,坐北向南,前有八角池,池西是善利泉亭,山畔有望川亭、读书台。祠以献殿为界,分为内外两进院落,外院献殿和山门之间绕以围廊。布局紧凑,建筑精雅。正殿在内院,系明代建筑,单檐歇山顶,灰脊筒瓦,前廊复加一檐,呈重檐之假象。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一门二窗。全用圆木柱,鼓镜础,柱头科三踩单昂,蚂蚱头,角科出由昂,用材都比较厚重。廊柱上为斗口跳,单架梁伸出,刻作三幅云。次间、梢间大额紡下为蝉肚形雕花雀替,明间雀替刻作二龙戏珠。檐柱楹联有三,一曰:“一弯流水馨唐叔,开遍莲花到晋祠。"一曰:“文王德在文孙,资孝作忠,天畀頰参临北岳;唐帝民思唐叔,克勤以俭,地环汾晋保西河。”另一联曰:“圣母在天,圣子在天,三千年膻衍瓜绵,遗直仰家风,远溯华阴近吴会;晋山无恙,晋水无恙,十万户衣租食税,灵源祈闿泽,愿敷甘雨遍参墟。"

    唐叔虞祠原本是晋祠的主庙,自宋代创建女郎祠,视之为圣母,多次祈雨“灵应”以来,祭祀主旨转换,它才默默无闻起来,殿堂也在岁月流逝、风雨飘摇中日益残破。直至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官员们实在看不下去,予以重修,至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再次大修和扩建,这才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规模。

    明山西巡抚苏祐的《重修唐叔虞祠碑记》,曾经谈到晋祠之祭数典忘祖,致使唐叔虞祠破败不堪,由此不得不重修的情形。他说:

    自至元迄今二百余年,栋梁摧折,不液风雨,神失所栖,祀事弗虔。其旁有所谓圣母祠者,香火日极崇奉,而唐叔虞之祠,顾寂寞水滨,不知为正神,其所系岂特瓣香酌酹已耶!嘉靖二十六年冬,宪副李君乘云、宪佥朱君征,以其事关祀典,而风化之道攸存,具以请于予与巡台,因檄下所司,撤而新之。复墳塑其像,左右各建翼室若干楹。于是金碧丹垩,焕然改观,足称报祀矣疽3)

    碑中对圣母祠存在的意义,是持怀疑态度的,尤其不满于不知唐叔虞是“正神”,使之“寂寞水滨"的状况,所以特地来一点不平之鸣。

    清山西布政使司经历司经历兼太原县知县周在浚,在他的《重修唐叔虞祠记》碑中也谈到叔虞祠的荒凉。碑言:“入其祠,所祀为圣母。问叔虞祠,羽流(道士)指道旁破屋数楹曰:'此是也。'予过展拜,荒秽不堪治,无过而问者,窃为感叹,恨无力为兴治也疽心。据他考证,今之圣母殿很可能就是唐叔虞祠的故址,“世俗重祸福,忘秩祀”,才将叔虞祠换到一个狭小局促的地方。

    其实晋祠隆祀圣母而冷落叔虞,情势早已不可逆转。这是中国本土宗教重现世、重实用的特性决定的。《晋祠志》作者刘大鹏以“子为母屈”加以解释,认为“孝子之心"原欲显扬父母,“有善则归之,不善则任之",叔虞祷而不灵,是他故意退处其后,归善其母云云⑴),迂腐更甚。

    昊天神祠也称关帝庙,位于叔虞祠之东北,坐北朝南,道教庙宇,分内外两院,始创年代未详,重建于乾隆六十年(1795)。道教尊关羽为正神,封为伏魔大帝,故亦拉来同祀。关帝殿居庙院中间,悬山顶,筒瓦灰脊,面阔三间,通进深七架椽,带前廊。圆木柱上斗棋三踩单下昂,补间铺作各二攒。辟有三门,六抹四扇。殿内绘有关羽生平事迹的壁画。殿前西侧有古槐一株,树围6.6米,高约18米,号称隋槐。

    后院正北是三清殿,祀道教最高神玉清原始天尊、上清太上道君、太清太上老君。窑洞式建筑,共五孔,中三孔为主体。前檐砖雕阑额、额植、单翘三踩斗棋,主要起装饰作用。殿上是玉皇阁,单檐歇山顶,琉璃屋脊,筒瓦覆布,琉璃剪边,鸦吻业已断毁。面阔五间,周回廊,利用三清殿屋脊作其护栏,设计巧妙。四围皆圆木柱,鼓镜础,柱上施大额植、平板紡、斗口跳。殿内无神像,已改作展览室。

    水母楼俗名梳洗楼,位于圣母殿南,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建于难老泉水源之上,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楼为二层,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底层周回廊,上层设平座,木制栏杆。上下檐斗棋皆三踩单昂,转角出由昂,上檐明间正中高挂“悬山响玉"匾,下檐明间正中悬挂同治十三年(1874)御书的“功资乐利”之匾。平柱楹联曰:“荫底根深绵万顷,源头远水漠千潭。”楼下有洞三穴,中置水母塑像,束发为髻,形态自然,神座为瓮形。神龛楹联:“姑射仙真梳鹤发,瑶池金母洗龙鳞。"左洞竖碑,右洞设磴,以通上下。楼上也有水母神像,冠服庄严,左右各有侍女塑像三尊,手执乐器,作演奏状。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里,认为水属阴,水之润物如同妇人养子,故设水神为妇人形,而称水母。临汾市龙子祠也有水母殿,文水县武则天庙碑刻,径称则天为水母,都是因为祠庙坐落于水源之上而得名的。晋源水神最初确定的是一女郎,后以女郎改称圣母邑姜,官员们觉得让她再做水神不太合适,故重新认定水母为水神,专门用以祈雨,地位低于圣母。这也是根据晋祠丰富的水利资源确定的。

    水母楼下的难老泉,自汉代即已开发利用。《后汉书安帝纪》载:“元初三年(116)春正月甲戌,修理太原旧沟渠,溉灌官、私田。"李贤注云,此旧沟渠即晋源水渠两千年来经过人们不断开凿,形成了一个相当发达的灌溉水系:“泉初岀处,瓷石为塘,分南北渎。又分为四河,溉田凡三万亩有奇。沾其泽者,凡三十余村庄,流灌垂邑之半oWC17]

    水母坐于瓮口的形象,源自民间《柳氏坐瓮》的传说。水母神龛楹联谓之“姑射仙真”,其“姑射”一词可能泛指仙境,但更大的可能指的就是姑射山。姑射山是吕梁山的一个分支,绵亘于晋南临汾、汾西、襄汾一带,因附会《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而得名,现存仙居洞等古迹。无独有偶,临汾龙子祠也有水母殿,传说水母原本襄汾县燕村人,嫁到龙祠村。一日大水自其水瓮四处奔流,此女遂坐于瓮口之上,这才解救了一场灾难,死后被奉为水母。龙祠正在姑射山脚下。楹联作者承认水母是姑射仙人,等于说晋祠水母就是龙祠水母,二神实为一神。然而晋祠一带关于水母又有自己的传说,《晋祠志》云:

    晋祠水母楼下层所塑水神,饰为栉縱笄总,像座为瓮形。遂传言水神原柳氏女,系金胜村(俗名大佛寺,南距晋祠二十里)人。姑待之虐,俾汲水以给饮食。道遇异人授以收,使置瓮头,鞭动则水生,由是不出汲。夫妹误抽鞭,水溢不可遏。呼柳至,坐瓮头,水始敛。柳因坐化为神。乡人遂祀于晋水源。

    又引《太原县志》所记传说的另一“版本”云:

    俗传晋祠圣母姓柳,金胜村人。姑,性严,汲水甚艰。道遇白衣乘马者,欲水饮马,柳与之。乘马者授以鞭,令置瓮底曰:“抽鞭则水自生。”柳归母家,其姑误抽鞭,水遂奔流。急呼柳至,坐于瓮,水乃止。相传圣母之座,即瓮口也段)

    故事与临汾龙祠的传说相近,而且在山西许多地方都有流传,一般流传到某地,就改柳氏为当地某村人,以增强亲近感。内容或简或繁,然皆大同小异,表现出北方农民却旱救灾、渴求甘霖、反对虐待妇女的朴实愿望。

    水母自明嘉靖间入祀晋祠以来,虽有方志记载,却没能正式进入祀典。这和初为女郎的圣母一样。水母获得封号、进入祀典已是清代末年的事情,原因也是祷雨“灵应”。《晋祠志》载:

    光绪五年上谕:山西巡抚曾国荃奏,委员祷雨晋祠立应,请加各神封号一折。山西太原县晋祠圣母庙,历朝祷雨辄应,又水母庙建自前明,祷雨灵应,均为士民所崇信。今夏雨稀少,派员分诣太原晋祠圣母庙、水母庙各庙取水祈祷,甘霖旋降,幸获有秋。今水母庙久列志乘,丕着灵施,应与圣母一体踢加封号,以答神麻,着该部议奏,钦此。旋礼部议奏准由内阁撰拟封号进呈,圣母庙封号,奉朱笔圏出"翊化"二字,钦此。水母庙封号,奉朱笔圏出“敷化"二字,钦此。

    晋祠由祭祀晋国祖先为目的,渐次改为以祈雨为主,祭祖为辅,并以圣母庙为中心,形成了集中国四大神系庙宇于一体的庞大庙群,这是发展了的时代所使然。它前有源泉,后拥群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楼阁亭榭,栉比鳞次;广殿长廊,飞檐腾虹。又有小桥流水,古木参天。游人至此,总会涤荡牢愁,升华苦闷,而珍惜生命,的确是中国北方的一大胜境。

    晋祠剧场的历史变迁

    晋祠自圣母庙创建之日起,就拥有剧场,剧场的中心就是莲花台。实际上它是一座宋人创建的露台,具有祭祀和演乐两大功能。金代修起了献殿,分担了露台的祭祀作用,此后的莲花台主要用来上演戏剧。这情形经元入明而未变,直至明万历年间创建了水镜台,这才结束了露台的使命。后世分别以圣母庙水镜台、关帝庙钧天乐台为中心,形成了两大剧场;又以圣母庙献殿、唐叔虞祠献殿、东岳庙献殿为中心,形成了三个小剧场,庙外还有两座卫星剧场。这才满足了庞大庙群此伏彼起的赛社演剧活动的需要,适应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戏曲、以及戏曲演出规模越来越大的具体需求。晋祠剧场的演进轨迹,与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是一致的。

    —、宋金剧场

    晋祠在北宋以前,以唐叔虞祠为主庙,那时的庙貌没有记载。晋祠拥有剧场,应当是宋代的事情。北宋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是在各方面都有建树的伟大时代。宋金杂剧院本的繁荣,标志着中国戏剧的正式形成。现存文物资料表明,此时的杂剧院本不只活跃在都市的瓦舍勾栏里,活跃在临时搭建的街头露台上,还活跃在一些神庙的祭祀礼仪中。晋祠宋代莲花台、金代献殿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创建的。

    1.莲花台:宋元酬神演剧的露台

    莲花台今名金人台(彩版2),俗呼铁汉桥。《晋祠志》说,此台建于北宋绍圣年间,“在祠中央,高可五尺许,纵横各四十尺,四面绕以砖栏。东西设阶以同陟降,中峙琉璃瓦小楼,高可丈许,橫题牖慕,均属雕琢。四隅序立镇水金神四,俗呼铁汉,各高五尺余。‘心。)旧时尺短,积土渐髙,今日测量,正面台高仅在1米上下,宽则8.7米,侧宽8.34米,砖栏髙0.58米。平面接近正方形。

    金人身上都有铭文,专记捐献、铸造者的姓名及年月。现存时代最早的,立于西南角,作迈步欲行状,足面有斧凿痕迹,铸自绍圣四年(1097),文字最全,其中“立此金神,用彰阴报”二句点明了主旨。其在西北角者,铸自绍圣五年四月⑵),字已模糊。其在东南角者,铸自政和年间,字亦漫滤。其在东北角者,是明弘治十一年(1498)补铸的,身上有当时太原知县韩光大等人的题名。台上所以摆设四个铁人,是按五行金能生水之说,有金则水愈旺,故立之以为镇水金神,承担保障晋水之源永远滔滔不绝的使命。

    名称总能反映出事物的部分历史。宋代创建的莲花台,从名称上看,原来是一种须弥座式的露天平台。须弥座的结构特征之一,就是一定要有合莲和仰莲之石雕,就像高平市西李门村二仙庙金代露台台基、阳城县屯城村东岳庙金代正殿台基(详下文)一样。现存的金人台,台基虽然是石砌的,但不是雕有莲花的须弥座,故已不再是宋代的遗物,它是后人在原来莲花台的位置上重新砌就的。明代琉璃瓦小楼的出现,也就表明露台演剧使命的彻底结束,从此它名副其实地成了一座屹立镇水金神的金人台了。

    《晋祠志》引《县志》说:“晋祠金人在水母殿前,有铁人四,俗呼铁汉,盖镇水金神也。”以下记其安置方位和金人台相同。然水母楼创建于明嘉靖间,而金人铸自宋代,故其原来的位置不可能在水母殿前,当另有其所。我以为可能的情形有三:或在圣母殿前,或在鱼沼飞梁附近,也可能即在原来那座莲花台的四个角落里。当然,起初既以圣母为水神,那么铁人伫立于圣母殿前,或鱼沼飞梁附近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一些。

    我们说北宋莲花台实际是露台,理由是很充足的。第一,宋代神庙建制,正殿之前一定要有一座陈列供品、酬神献艺的台子。台分两种,与正殿台基联为一体的,叫做月台;独立于正殿之前,与正殿拉开一定距离的,叫做露台。当时莲花台上还没有建琉璃小楼,它显然只是一座露天平台,称做莲花台是就其须弥座式台基的形象而言的,倘若就其总体特征而言,即可称之为露台。第二,圣母殿前紧接鱼沼飞梁,可以排除殿前建造月台的可能。也就是说,在金代献殿创建之前,正对圣母殿的只有这座莲花台,因此,陈列供品,登歌献舞和表演百戏、杂剧,非此台莫属。第三,宋杂剧每场四至五人,规模不大,此台的面积不只足以演剧,同样也可以上-演社火节目。第四,如果莲花台上没有铁人,也就可能不设砖栏,则此台从位置到形制,便和宋代其他神庙露台完全一致,视为露台更无问题。第五,即使铁人一直立于此台的四隅,那也不会影响演出,反而平添了一些神秘气氛。这种气氛正是神庙祭祀所刻意追求和极力营造的。

    我国古代露台之建,由来已久。《汉书文帝纪》载文帝“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而罢早期文献中的露台多为独立建筑,但在后来的神庙里却是和大殿相连的。廖奔先生说:“这种和殿堂相连的露台,进一步发展为独立的形制,和殿堂脱离开来,成为与殿堂遥遥相对而设立于庭院中央的露台,就向戏台的建制迈进了一大步。”8此说诚是。宋代神庙露台比较普及,有些地方还创建了更加先进的舞楼,晋祠拥有一座祭神演剧的露台是很平常的事。反之,如果它既没有月台也没有露台,莲花台只起装点庙院的作用,那倒是很奇怪的事情了。

    关于莲花台就是露台之事,不只晋祠现存碑刻概无记载,就连《晋祠志》及文管所的有关介绍,也只讲述它的“镇水”功能,从未提及它应当是宋代的露台。不过,金代河南中岳庙庙貌图碑和山西汾阴后土庙庙貌图碑里的露台,高平市西李门村二仙庙正殿前现存的露台,也都是后人根据其位置和形制指认的。我们不必因为没有明确记载,或没在庙貌图上清楚地标明“露台”二字,就对其台即为露台抱有怀疑的态度。据说,常之坦先生的《古台研究》(未刊稿),已推测莲花台为水镜台建成以前的露台'頌,未得拜读。如是,则更坚定了我的看法。

    山西神庙在北宋前期就已开始营造带有屋顶的戏台。真宗景德四年(1007)碑记,晋南万泉县(今万荣县万泉乡)桥上村后土庙有舞亭;神宗元丰三年(1080)碑记,晋东南沁县城关关帝庙建成舞楼;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碑记,晋东南平顺县东河村九天圣母庙“再起北殿,创起舞楼”',皆是。与这些神庙舞楼相比,晋祠露台明显落后,却符合当时的礼制。宋代凡是朝廷和地方官府直接管理的神庙,都是只造露台而不修舞楼的。

    关于宋代神庙露台的功能,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在描述开封神保观庙会的热闹景象时,有非常具体的交代。他说:

    其社大呈于露台之上,所献之物,动以万数。自早呈拽,百戒,如上杆、跃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评话、杂扮、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叫果子、学像生、倬刀、装鬼、功鼓、牌棒、道术之类,色色有之,至暮呈拽不尽

    这些节目在当时统名百戏,也叫社火,“浪子杂剧”仅是其中之一。当时太原晋祠的社火,无论艺术样式还是表演水平,都不可能和京城开封相比,但它的庙会有杂剧和一些地方性的社火演出是可以肯定的。

    金元两代是山西戏曲的黄金时期,这从晋南出土的当时墓葬戏曲砖雕、戏俑和舞楼模型、墓中和神庙现存的杂剧壁画、金元戏台、山西杂剧作家群的崛起几方面,都能够得到证实。至元十八年(1281),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姜或,尝作〔鹅鸠天〕词二阙,其中“箫鼓声中倒玉舟”之句「淘,并非无由而发,现存唐叔虞祠献殿里的一组元代女乐塑像(见本辑彩版6),正可成为此句的形象注脚。其时陈列供品,举行祭祀典礼,都已转移到金代即已建起的献殿里,故其莲花台的主要功能是上演杂剧。元代太原前有李寿卿、刘唐卿,后有乔吉等剧作家,戏班之活跃,神庙赛社演剧之盛,都可以想见。圣母殿前的莲花台,揭起了晋祠演剧史的最初篇章。

    2.金代小型剧场:圣母祠献殿

    献殿也叫拜殿、享殿、香亭、献亭、,享亭等(彩版3),献、拜是就祭祀主体而言的,享是从受祭的神灵角度说的。献、享些什么?献、享祭品、礼节、音乐、歌舞和戏剧。神庙常以献殿为中心,形成一个小型剧场。圣母庙献殿之建,标志着祭祀与演剧场所的分离,祀神音乐歌舞和娱人大戏演出的分离,标志着民间赛社活动在强化虔诚酬神观念的同时,也强化了娱乐大众的观念。从戏剧史的角度看,这是一次非常明显、重要的进步。

    献殿西距圣母殿29米,东距金人台15.5米,为金大定八年(1168)遗构。建筑采用单檐歇山顶制,黄琉璃屋脊,筒瓦覆布,绿琉璃剪边。面阔三间12.7米,进深两间7.6米,前后当心间辟门,宽达5米,两山及次间均在坎墙上安装直根栅栏,坎墙高0.9米。整体造型显得简洁而敞朗。四周设圆木柱,柱头置柄斗,阑额、普柏杭穿越柱头,断面成丁字形,不作任何雕刻。斗棋的立面高度超过柱高的三分之一,五铺作单杪单下昂,耍头为蚂蚱头变体,用材宏大,出檐深远。补间铺作,前后檐下各一朵,两山则只中间一朵,皆单杪单下昂,耍头昂形。殿内四椽枇伸出前后檐柱外,上置驼峰、托脚,用以承托平梁。平梁上置合楂、叉手、侏儒柱,承托脊樽。结构牢固。脊植题曰:“金大定八年岁次戊子辰月创建",“一九五五年用原料照原样翻修前后各有楹联一幅,前曰:“圣德著千秋,维其佳而维其时,精神不隔;母仪昭万世,于以盛而于以奠,灵爽堪通。"后曰:“恭以致享,肃以迎神,其仪罔忒希沾泽;心不苟虑,身不妄动,式礼莫愆愿祝厘。”两联均已点明,这里一直都是举行祭祀圣母仪式的场所。

    山西许多神庙的祭祀礼节,受宋代朝廷御宴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先是供盏献艺,然后上演大戏的礼神模式。供盏一般在献殿里举行,大戏则上戏台表演。前些年在晋东南潞城市南舍村发现的,明代万历二年(1574)手抄本《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就有这种模式的详细记录。如祭二十八宿之亢金龙时,于"前行说《三元戏竹》"之后,紧接着就是“第一盏:《万寿歌》曲子,补空,〔金殿乐〕”;“第二盏:靠乐歌唱,补空,〔倾杯乐〕”;“第三盏:梨园曲破,补空,再撞再杀”;“第四盏:《卢林相会》,补空,《鸿门会》";“第五盏:《南蒲(浦)嘱别》,补空,戏《访友》”;“第六盏:《雄(熊)精盗宝》”;"第七盏:合唱,收队然后是“正队:《告御状》;院本:《错立身》;杂剧:《战吕布》"s,献殿演出的,多是些短小、热闹和喜庆的节目。

    供盏中,歌舞节目之外,《卢林相会》、《南浦嘱别》,分别是传奇《跃鲤记》和《琵琶记》的单出戏。《访友》当即《山伯访友》的简称,与南曲戏文《祝英台》有关。明末清初,山西流行过青阳腔,民间称作青戏,这些都是青戏的单出戏。而《鸿门会》和《熊精盗宝》,分别出自杂剧《鸿门宴》和《西游记》,也是折子戏。其余星宿供盏剧目虽然皆有改换,但在献殿里只演单折的事实则相同。而正队(队戏的主体部分)、院本、杂剧,这三种不同时代层积起来的戏剧样式,则一律到戏台上演出。

    当然,《礼节传簿》所记的,只是晋东南神庙的民间仪式。古代官方祭神,大多实行初献、亚献、终献之三献礼。自宋至明,晋祠的民间祭祀礼节今已不详。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就是无论其礼节程序如何,总会有歌舞、折子戏的演出。歌舞、折子戏的演出场所一定在献殿,没有献殿的,则在正殿前的月台上演出。

    金代献殿的创建,使晋祠拥有了一大一小两个剧场,而把敬神、娱神和单纯娱人的场所分离开来。从此,献殿陈列供品,举行仪式,表演小型的娱神歌舞和戏剧节目,分担了露台的部分功能。献殿封闭性很强的建筑格局,为祭神仪式及演出要有神秘性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露台专演成本大戏、娱乐大众的作用得到突出和加强。事实上,就明以前晋祠的建筑格局判断,不只是金院本,就连元杂剧也是在它的莲花台上演出的。

    献殿东门外有铁狮子一对,再东为对越坊,对越坊南北即钟鼓楼。钟鼓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重檐十字歇山顶。对越坊四柱三头,建在石砌的台基上,黄绿琉璃脊、瓦,九踩斗棋密置于檐下,额题“对越”二字。走过对越坊,再过会仙桥,就是水镜台,进入了明清两代重新建筑的新型剧场。

    二、明清剧场

    晋祠在元代没有创修舞楼的记载,仍在利用莲花台来祭神演剧,一如上述。直至明代末年水镜台拔地而起,这里的剧场的形制和规模才有大的改观。清代又在昊天神祠门前建起了钧天乐台,北门外的关帝庙戏台,南门外的白衣庵戏台,并给水镜台重新建造了前台。与此同时,唐叔虞祠和东岳庙的献殿也先后起建,加上圣母庙献殿,最终形成了一个中心剧场、一个辅助剧场、两个卫星剧场和三个小型剧场。晋祠如此多元、完善的剧场体制,在山西乃至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1.中心剧场:水镜台

    水镜台位于金人台以东(彩版4),二者相距40米,遥对圣母殿,是明清两代建造的戏台的组合。山西在明代就已形成给戏台取名的习惯,如介休洪山镇源神庙戏台取名“鸣玉楼”,运城盐池庙戏台取名“奏衍楼",高平王何村五龙庙戏台取名“庆云楼”等,皆是。晋祠戏台的名字取自《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意谓忠奸、是非、善恶、美丑,一经搬演便显露无遗,有较强的“反映论”色彩。

    明代戏台重檐歇山顶三间,已改作后台,创建于万历元年(1573),正脊宝阁下琉璃铭文“万历元年六月吉”等字,用望远镜依然可见。清代戏台单檐歇山元宝顶三间,用作前台。其后檐插进明代戏台上檐之下,而拆除明代戏台正面的下檐,后壁辟门,台前设磴,成一复合顶制的建筑整体。台上以软门隔断前后,软门上方正中悬挂着杨二酉手书的’‘水镜台”匾。整座屋顶后高前低,全用筒瓦,从正面看去,就像一道水波向下倾泻,更显雄伟、壮观。

    合成后的戏台三面观,集中了明清殿台楼阁多种工艺。台基高约1.2米,宽18米,侧宽17.2米,平面接近正方形。舞台周回廊,圆木柱,台基四围设置白石勾栏。后台当心间辟门,次间各开一圆窗。上檐斗桃双杪五踩,补间铺作三朵,耍头为蚂蚱头。中悬“三晋名泉"之匾,面对山门以广招彿。下檐单杪三踩,不施补间铺作,上下转角均出由昂。舞台面阔9.63米,其中明间宽3.19米。屋内进深6.75米,其中原前台深3.95米,原后台深2.85米。梁架已被天棚封住,无法见其结构。

    清代补建的前台,六楝五椽,进深6.2米,移柱造,面阔9.9米,明间宽5.4米,青砖壇地,表演区域比较宽阔。平柱高2.85米,角柱亦高2.85米,无明显柱侧角,柱头收分也很小。大额析上垫平板杭,六架梁头伸出檐外,插一含珠龙头,不施斗供。转角伸出龙头、象鼻,龙舌是用沙石雕刻成的。明间雀替为蝉肚形,镂雕云龙。次间花牙子骑马雀替,雕有香炉、云雀等。撩檐桁下为標三件式垂花。金桁之下设有一排植形垂柱,各插一杭伸出檐外,与外垂花柱相交。内看梁架结构简洁、牢固,外观木雕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上下场门之上,彩绘戏曲故事“木兰归乡"等。清代建筑讲究“凡木必雕,凡雕必美”,风格富丽,这座舞台就很典型。

    水镜台的楹联,能够结合戏曲的起源、发展及其丰富的思想内容、表演技巧,揭示其社会价值、思想价值和审美特征。前台楹联有二,一曰:“临回望之广场,飘轻裾曳舞长袖,虽云优孟衣冠,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大伦理都从丝竹管弦中抑扬绘出;呈角抵之妙戏,著假面拗真腰标,只属侏儒伎俩,则文文武武、鬼鬼神神、是是非非、奇奇怪怪,众情形竟自清词丽曲内婉转传来。”重点指出戏剧具有宽广的表现领域,可强化人伦物理,反映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其中的“优孟衣冠”、“侏儒伎俩"、“角抵之妙戏”,与中国戏剧的起源具有众所周知的密切关系。上下联开头均用东汉张衡《西京赋》描写百戏的语句,气势不凡。前台另一联曰:“笙歌韵管弦,皆是写炎凉世态;艳质回风雪,罔非传冷暖人情。”突出戏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赞扬戏曲音乐的优美动听,戏曲艺人的天生丽质及其舞蹈、动作的急徐旋转之美。台内楹联只有一条:“吞刀吐火,飞剑舞轮,千班炫耀文明事;击筑弹筝,哦簧弄笛,一片承平雅颂声。”说明戏剧在武打、杂技、美妙的音乐声中,再现前人的文明业绩,承担着讴歌太平盛世的重要使命。后门楹联曰:“水秀山明无墨无色图画,鸟语华笑有声有色文章。”此与屋檐下“三晋名泉”之匾意味相合,给刚刚走进大院的游客吹来一股清新、温馨的空气。

    水镜台前有一比较开阔的小广场,可容纳观众近千人。与晋东南明清神庙剧场不同的是,这里没有妇女专用的看楼,无以严格旧时代所谓的“男女之大防”,这是它唯一不太符合封建礼教的地方,却闪烁着一种试图突破某些束缚的思想光芒。

    2.辅助剧场:钧天乐台

    钧天乐台位于昊天祠外(彩版5),背临智伯渠,面向山门,创建于乾隆年间,当地人习惯地呼为新乐台。台内软门之上悬挂今人书写的“钧天乐台”之匾。《列子周穆王》云:“钧天广乐,帝之所居。”此即其名称之所由来。张湛注云:“秦穆公疾,不知人。既寤,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心可知帝谓天帝,所居即指天宫。钧天广乐谓天宫之乐,天地间最美妙的音乐。用钧天乐台命名戏曲舞台,美化之意至为显然。

    钧天乐台亦为复合顶制。前台歇山卷棚顶,后台单檐歇山顶,琉璃屋脊,筒瓦覆布,绿琉璃剪边。整体形状近似水镜台而规模较小。前台省却后檐而与后台结合,手法和水镜台相反。台基高1.9米,宽13.7米,侧宽10.7米,后台稍宽于前台,平面为凸字形。四面设护栏,高0.36米,前台的用白石望柱、白石华板,造型美观;后台周围的则以砖石砌就,比较简朴。舞台东侧设置台阶,以通上下。

    后台五间为戏房,进深四椽五標4.2米,圆木柱,斗棋五踩双翘,平身科各一攒,耍头为变体。前台三间,彻上露明、移柱造,三面观,进深六標五椽4.5米,面阔8.5米,明间宽4.55米。圆木柱,均高3.08米,柱侧角、柱生起俱不明显。柱上铺设大额,不用平板析。斗桃五踩双昂,平身科各一朵,耍头均为含珠龙头。棋眼壁布满木雕或彩绘。明间正中出大斜棋,骑马雀替雕为云彩中站立的八仙。次间大额杭下有阑额,其下亦为雕刻华丽的骑马雀替。屋内省却六架梁,用十一踩斗桃直接垫起四架梁,梁上竖立二童柱加合楷撑起平梁,平梁直接垫起双脊,脊间为罗锅椽。屋顶瓦垄、垂脊随着罗锅椽卷过屋面,呈现出漂亮的元宝形状。檐下木构件的雕刻和彩绘美不胜收,密布的斗棋,简洁的梁架,彩绘以后,更使屋内显得富丽堂皇。台前楹联曰:“音入妙时如蟾宫绝调,像传神处拟才子奇书。'‘从音乐、剧情两方面颂扬这座戏台的实用功能,充满自豪之情。

    《晋祠志》说钧天乐台:“背临智渠,筒瓦琲楹,倒映水面,影常逐浪东流。每当演剧,则笙簧丝竹之音,短唱高歌之调,洋洋乎无不铿锵而和谐。"E由于减省了六架梁,空间较为空旷,故其音响效果非常之好。刘大鹏十分欣赏这座戏台,只是在谈到水镜、钧天二台的创建目的时,明显保守。他认为:

    古人建台原为布政宣猷计,非徒娱耳目、快观瞻而已。水镜、钧天二台专事演剧酬神,无关政治,亦何所取?意者,庸耳俗目不读经史,不娴礼义,是非得失之理昏昏焉,治乱兴亡之事茫茫焉,福善祸淫之道農瞭焉,一观演剧而可知古今,恍然于惠迪吉、从凶逆,惟影响之训欤?不然,剧者,戏也,非敬也。台上演剧名曰敬神,实属侮神,而何以相沿成俗,自唐以来永不之禁耶?昔汉武帝起召仙台于明庭之北,台上日撞碧玉之钟,挂悬藜之磬,吹霜条之覽,唱“来云"、"依日"之曲,使台下不闻歌管之声。后世建台演戏,其仿于斯乎!

    在他看来,神庙创建戏台只有三个目的:布政、宣猷和教育民众。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封建政治服务。猷,谋划也。宣猷就是宣传朝廷的政纲、政策和法令。具体论述中,除了他所主张的戏曲可以普及历史知识,使民众懂得历代兴亡治乱之理,以明辨是非、区别善恶之外,概无积极的思想价值可言。他认为,如果“专事演剧酬神,无关政治”,则此台之建便失去意义;认为“剧者,戏也,非敬也。台上演剧名曰敬神,实属侮神",思想太过陈腐了。其实清末士子对待戏曲早就抱有赞赏的态度。如同治五年(1866)高平县北陈村府学廩膳生员廉敬的《重修舞楼碑记》即说:“戏者,戏也,胡为以奉祀事哉?意者稽前代之盛衰,镜人事之得失,善者足以为劝,恶者足以为惩,因于敬恭明神之时,式歌且舞,上以格在天之灵,下以昭前车之鉴乎?”显然,这样的认识要比刘大鹏高明多了。

    不过,刘大鹏内心深处也很矛盾,一方面他认为演剧即侮神,甚不可取;另一方面,其实他也很爱戏曲。这从他在描述水镜台、钧天台文字的感情色彩中,从《晋祠志》里大量演剧赛会的记载中,都可以感受得到。于是他给出一个企图解决矛盾的理由,认为自古以来神庙建台演戏的作法相沿成俗,永不之禁,原因是继承了汉武帝建召仙台、台上奏乐歌唱的传统⑶,这是很牵强的,因为武帝好神仙而建台召仙,与刘大鹏所谓的布政、宣猷一一礼义教化目的,风马牛不相及,并非正统人士心中的样板。不过,有一点他却“歪打正着”,今天看来,汉武召仙台与神庙露台的起源的确有些瓜葛。廖奔先生也认为,召仙台其实就是一座“大露台”。

    晋祠在清代钧天乐台以及下面要提到的昭格楼、“游戏三昧”台的创建,突破了传统的一庙一台的建制,使其神庙剧场更加繁荣,这是一次更加长足的进步。

    3.卫星剧场:昭格楼与“游戏三昧"台

    这里所谓卫星剧场,指的是晋祠庙外之庙的剧场,仍属晋祠的组成部分。《晋祠志》记载,晋祠庙外剧场盖有两处,一在北门外关帝庙,一在西门外白衣庵。

    北门外关帝庙坐北向南,创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道光二十三年(1843)、同治二年(1863)重修。正殿三楹,奉祀关帝神像。殿左东北隅有禅院一所,正亭三楹,东屋三间。殿右为僧舍三楹。殿前东西配亭各三间,再前还有东西屋各三间。庙院比较宏敞。山门三门,正门两旁各辟小门一道。门有前廊,廊两侧各立一匹泥塑战马,左黄右赤,各塑有马夫。钟楼在东,鼓楼在西。门前五六步,左右蹲大铁狮一对。山门对面就是戏台,名曰“昭格楼按当地习俗,这里每年五月十八日祭祀,演剧赛会凡三日°負,也是一个热闹的去处。

    白衣庵供奉观音菩萨,在晋祠西门外,坐北向南,创建年代不详,道光十八年(1838)予以重修,光绪十一年(1885)略作补葺。正殿三间,中奉白衣大士——观音神像。东屋五间,西洞三穴,洞南神厨三间。前门之东建有钟楼。庙院院墙高达二丈。庭院宏敞,有古树两株,并峙中央。门外有子母松两株,浓荫交映,气象森严。山门对面为戏台,颜曰“游戏三昧按照当地习俗,每年二月十九日观音“圣诞”,演剧赛会凡三天,同时祭祀附近凌霄阁内供奉的关圣帝君商)。

    昭有彰明、显扬之义;格谓感通或推究。戏楼以昭格命名,显然有彰明事理、显扬人生大义的意蕴,是对戏曲思想内容的肯定。而“三昧”本梵语,佛教用来专指事物的要诀或精义。古人多认为“戏者,戏也”,戏曲的本质是一种虚构的娱乐艺术。明代胡应麟《庄岳委谈》即言:“凡传奇以戏文为称也,无往而非戏文也。”3)许道承《缀白裘十一集序》也说:“且夫戏也者,戏也,固言乎其非真也。”"戏楼悬以“游戏三昧"之匾,即在表明,戏曲虽然类同子虚乌有的游戏,不必当真,却有其要旨或精义在,等待人们去探讨、去领会。前引高平廉敬碑文中说的“稽前代之盛衰,镜人事之得失,善者足以为劝,恶者足以为惩”,“上以格在天之灵,下以昭前车之鉴”,应该就是清代学子对于戏曲“游戏三昧”的普遍认识了。

    昭格楼和“游戏三昧"台,今天俱已不存,十分可惜!

    4.清代献殿

    晋祠清代又增加了两座小型剧场,一是唐叔虞祠献殿,一是东岳庙献殿。其时献殿的功能主要用于祭奠、奏乐和上演神戏,故其封闭性比以往要更突出一些。

    唐叔虞祠献殿位于庙院中央,歇山卷棚顶,灰脊筒瓦,前后当心间辟门,六抹四扇,次间前后各开圆窗一道,东西两山砌墙。六架梁平置柱头之上,不施斗棋。屋内两侧各置元代乐伎塑像7躯(彩版6),每排除各有一个男性小矮人外,其余为女乐。12位女性.43.艺人分别手持笛、箫、笙、琴、琵琶、三弦、小扁鼓、钱等乐器,形成一个正在演奏的乐队。人物身高与真人相仿,面孔圆润,腰胯较宽,体态丰满,服饰鲜艳。据介绍,这组女乐塑像原来并非晋祠之物,移来后安置在献殿里。但这还是很有味道的,正体现了神庙献殿的演乐功能。

    旧时代每年三月二十五日,太原县知县要在这里举行祭祀,荐以柔毛刚鬣(羊、猪),跪拜如仪。祭文曰:

    维某年岁次甲子三月二十五日甲子,承祭官太原县知县某(典史代,则称典史某),致祭于唐侯之神曰:惟神剪桐封晋,克绍周德。播王室之恩泽,千古贻麻;保唐地之疆圉,万民受福。声灵于以丕昭,祀典因之无教。兹当春暮,恭迎辰诞,谨具牲醴,式肇明裡。仰祈神鉴,享此清芬。尚飨!

    《晋祠志》载有明代副都御史、山西巡抚苏祐所作的迎神、降神、送神词各一首,说是“使登歌焉”,即令乐人在献殿里演唱。其《迎神词》唱道:

    春日兮载阳,万卉洁兮齐芳。抚春草兮纤露,载阳泽

    兮未央。相群生兮永情,服旧德兮奚忘。秉玉圭兮下視,

    振鸾和兮琳琳。岂吾人兮善享,怀遗土兮思皇。丽对越兮

    暇豫,穆将愉兮乐康疽”

    显然,这和古代官府制定的所有的祭祀乐歌一样,歌词是楚辞体的,却没有楚辞那股动人心魄的激情,也不如民间祭祀乐歌、乐舞那样生动活泼,今天读起来更是味同嚼蜡。

    东岳庙献殿峙立于庙院中央,为单檐歇山顶三楹,山花向前,黄绿琉璃屋脊,筒瓦加琉璃剪边,四面敞朗。四角柱围成的方形砖墙,是近年补砌的,斗桃单下昂三踩。一名泰山庙,始建年代不详,道光五年(1825)、光绪三年(1877)曾经重修。庙居独立小院,坐北向南,东邻文昌宫,西北角接连昊天神祠。正殿悬山顶三间,中奉东岳大帝塑像,四壁绘有阴曹地府图(已毁)。殿前立奸臣秦桧之妻王氏像。整座庙宇只有正殿、献殿和一座极为简朴的山门组成,加之围墙甚矮,稍登高处即一览无余。

    刘大鹏说,各地在东岳庙赛会之时,“为父母翁姑祈年者,求福求子者,甚至男女混杂,奔走若狂,藉敬神而售其奸。此等恶习他处多有,而晋祠独无,抑亦见一方之俗美矣”3)。其实,晋祠东岳庙的祭祀活动没有其他地方热烈,这和当地“俗美"与否无关,而是把求子、求福、为父母祈年之“男女混杂,奔走若狂”的场面,转移到了圣母、水母庙会时的缘故。这里和其他神庙一样,少数坏人“藉敬神而售其奸"的情形,始终都是存在的。

    晋祠的祭祀演剧传统

    晋祠神庙较多,从农历正月到九月,各庙主神的“圣诞"都有庆典,戏剧演出也就因此而接连不断。每年六月到七月,还有长达一个多月之久的祭祀圣母、水母及圣母出行活动,更把赛社戏剧演出推向高潮。《晋祠志》七、八两卷《祭赛》上下篇,概要记载了晋祠祭神演剧的民俗传统,卷三十五、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河例》第五、八、九、十,也有演剧的零星记载。这是我们今天唯一可以釆信的历史资料,刘大鹏的功德匪浅。兹分岁时致祭与圣母、水母之祭两项,摘录并串联其演剧的活动于下,以见晋祠旧时剧场活跃状况之一斑。

    一、岁时祭神演剧活动

    所谓岁时之祭,专指春祈秋报以及各庙主神“圣诞”的特祭活动。凡是列于祀典的庙宇,一般要由地方官府的主官主祭,四河渠众有组织、有次序地参加。佛道寺观的祭祀,则由其住持自行主持,信众陆续前往焚香。其余祠庙则按照当地传统,由各界人士分别举行。不演剧的祭祀活动,这里从略。

    1.正月初八日祀关帝

    这是晋祠每年最早的一次赛事,是本镇商民有组织的祭祀活动,演剧三日,并开市贸易,规模盛大,非常热闹。初八日五更,关帝庙内烛炬辉煌,鼓乐喧園。全镇绅商士庶均整肃衣冠,跻殿拜祝,钧天乐台唱戏一出。这是庙会的开场神戏,专门献给关帝看的,属于祭祀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接待一般观众,故于五更时分就上演。初八是正日,庙会当从初七日开始,至初九日结束,三天白天、夜晚都有戏剧演出。演岀地点除钧天乐台之外,也有水镜台,因为这毕竟是全镇商人主办的宗教活动,经费是相当充足的。

    关帝诞辰是五月十三日,故除商人之祭而外,每年“圣诞”之期当地人还要醵钱设醴酒,献柔毛祭于各祠宇,以祈祷“磨刀雨”。五月正是农田急需雨水的时节。清代在五月十三日这天,朝廷也要派遣太常寺官员到关帝庙祭祀其刀马。庙里的刀是铁制的,重八十斤;泥塑的赤兔马高达二丈,鞍轉绣文,辔衔金色。祭祀队伍要以旗鼓、头踏导之,十分隆重。

    《晋祠志》说当地居民“致祭惟循俗礼而行,并无仪节可观”。它说的“仪节",指的是官府祭神之礼,即和俗礼相对、非常正式的礼节。晋祠关帝之祭更具民间性。

    2.二月初三日祀文昌

    本日是文昌帝君的“诞辰晋祠镇及其池桥、纸坊、塔院、长巷、大寺、王索等村乡绅文人学士,致祭文昌帝君于文昌宫。祭毕宴于五云亭,名“衣裳会隔岁演剧一次。全部费用由祭田所积盈余并众所醵之钱支付。

    关于文昌的来历,除前面提到的魁星六府之说外,另有蜀人张亚子之说,又称梓潼神。《山西通志》引倪岳《正祀典疏》云,神姓张,讳亚子,其先越雋人,西晋丁未(287)二月三日生。早得异人《大洞诀》,凝真于蜀之梓潼山九曲溪上。因报母仇,徙居剑州之期曲山。仕晋,战殁,立庙祠之。唐明皇幸蜀,追封左丞。僖宗入蜀,封顺济王。宋咸平中,改封英显王。元代加号曰“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弘仁帝君”“气文昌帝君之称自此始。明景泰五年(1454),敕赐文昌宫,岁以二月初三为帝君诞生之辰,遣官致祭。直至弘治元年(1488),以其纯属无稽之谈,“其祠在天下学校者,俱令拆毁入清以后又死灰复燃,咸丰六年(1856)升为中祀,颁祭文、乐章,并同关帝庙,惟舞用羽籥。其庙甚多,一般乡村皆有。晋祠读书人的“衣裳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兴盛起来的。

    《山西通志》说:“文昌帝君庙,府、厅、州、县岁以春秋仲月致祭。又二月初三日特祭。同日并祭后殿三代,仪同关帝。”并记其二月初三日祭文曰:

    惟神功参橐钥,撰合乾坤。溯诞降之灵辰,三台纪瑞;庆中和之令节,九宇承晖。若日月之有光明,阐大文于孝友;如天地无不覆载,感至治于馨香。爰举上仪,敬陈芳荐,精诚罔教:,神鉴式临。尚飨!

    晋祠文昌宫原来只有一间,旁配土屋数椽,道士带家属住在前院廊下,非祭期文人学士不至庙中。康熙五十一年(1712)有人倡议重振文风,并演剧三日,同人捐资若干,以其利息作为永久的修缮之费。乾隆三十八年(1773),当地人移建其庙于今址。见杨二酉《补刻文昌祠祭唱题名记沪頌。五云亭是和文昌宫同时建起来的,位于文昌宫的东侧,是一南向的独立小院,有正亭三间、东西屋各三间。厨房建在小院的东南角,西南角则辟有月门,通往文昌宫。这里一直是读书人游憩之所,也是他们祭祀文昌之后举行宴会的地方。

    清初,晋祠士子因倡文风而演剧三天,新庙落成后,又隔岁演剧一次,可知当时乡村士大夫们喜欢看戏的风气,业已普遍形成。

    3.二月十九日祀白衣大士

    本日是白衣大士的“圣诞",晋祠商民祭祀于南门外白衣庵,兼祭关圣帝君于凌霄阁,演剧赛会凡三日。白衣大士即观音菩萨。佛教以二月十九日为南无光藏法王白衣妙德观世音菩萨的“圣诞”,以六月十九日为南无清静座主白衣满愿观音菩萨.'圣诞”,以十一月十九日为南无清凉宝山白衣自在观音菩萨“圣诞”。这里供奉的,当是白衣妙德观音。此地民间传言,祭日如果是晴天,庄稼就有好收成;倘若下雨,则诸物都将欠收,故其信仰非常虔诚。

    凌霄阁位南向北,阁下穿洞,为南北通衢,坐落在白衣庵院外钟楼之东。阁内中间是关帝塑像,两侧是关平、周仓塑像。阁与庵为近邻,面对同一座戏台,所以祭祀白衣大士亦兼祭关圣帝君。民间相传,关老爷、观音菩萨都是戏迷,一并祭祀可以同时满足他们的看戏欲望,既可免其喜先疾后之争,又可以省却许多费用。这是一不聪明的办法。

    白衣庵后有洞院一所,西洞四间,东洞四间,长年出租,此外还有地产数亩,故其祭祀演剧的经费也很充足。

    4.三月二十日祀苗裔神

    本日是子孙娘娘“圣诞”,当地民众祭祀子孙圣母于苗裔堂,演剧赛会凡三日o

    苗裔堂位于圣母殿北侧,其神共七位:子孙圣母育德广胤元君,居中;引蒙娘娘通颖导幼元君,居子孙圣母之左;乳饮娘娘哺侍养幼元君,居子孙圣母之右;培始娘娘立毓稳形元君,居引蒙娘娘之左;送生娘娘锡庆保产元君,居乳饮娘娘之右;療疹娘娘葆和慈幼元君,居培始娘娘之左;催生娘娘顺庆报幼元君,居送生娘娘乏右。神号之上均有“敕封”二字。

    七位神灵从送子、催生、保产、喂乳、抱领、幼教到避免疾病,无不关照,展现广大民众在医学并不发达的时代,对男婴的渴求,对婴儿出世前后平安和健康成长的愿望。信奉者极众,每至祭期,远近求子者奔驰而来,许愿、还愿,献膳、献羊、献花烛、献匾额,不一而足。庙祝则趁机获取大量香资,不免“藉敬神而售其奸”也。

    5.三月二十八日祀东岳

    本日是东岳大帝“圣诞",本镇绅士耆老致祭于东岳庙,演剧三日,献花烛者纷纷而至。

    清末庙内存现钱二百余缗,交给商家生息作为祭资。另有祀田若干亩,一在赤桥村米口,有平地五亩,计地二段。一在牛角坪,有平地二亩,计地三段;一在西堡子村,有平地二亩,计地二段。当然,这些地产现在已经没有了。

    6.四月十四日祀吕洞宾

    本日是其“圣诞”,晋祠镇绅士、耆老致祭于朝阳洞吕祖阁,演剧赛会凡三日。远近民众献牲醴花烛匾额者,接踵而至,香火鼎盛。

    吕洞宾即八仙之一的吕岩,洞宾是其字。道家传说,他是唐末蒲州永乐县(今晋南芮城县永乐镇)人,贞元十四年(798)四月十四日巳时降生。咸通中(860-873)举进士不第,值黄巢兵起,乃携家隐于终南山,遇钟离权得道,遂绝世辟谷,变形易体,尤精剑术,号纯阳子。北宋封为“妙通真人”,元代敕封“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清嘉庆九年(1804)又加封“燮元赞运”四字,令直省通祀,行礼仪节与群祀同,惟祭品不用牲牢。据说晋祠吕祖阁“灵应如响”,问病求方者常年不断,不独四月十四日祭者纷如、香火旺盛也。

    吕洞宾的本庙在芮城永乐宫内,庙号纯阳宫。《晋祠志》引《蒲州府志》说:“永乐纯阳宫在府南一百二十里南张村,唐吕岩故宅也。岩仙逝去后,因其宅为道士观,元中统三年(1262)改号纯阳宫。中有古柏及连理银杏树,为岩手植。金进士袁从义碑存。

    过去,晋祠吕祖阁的祭祀经费,主要来自占卜和出租水磨的收入。嘉庆十八年(1813)《吕祖祭费》碣记,吕祖阁每年占卜收入贰十贰千文,作为献戏酬神公用钱。旧有水磨一盘,历来为赵氏先人所租占,嘉庆十六年因祭祀经费不足,经太原县正堂魏天审理判定,每年由赵家出钱四十千文酬神公用3,

    7.五月五日祀昊天上帝

    晋祠民俗,每年端午节,本镇居民、商家都要集资祭祀玉皇上帝并关圣帝君于昊天神祠,演剧凡三日。祭期“远近士庶携壶楹,结侪伴,燕会祠下诸亭榭。羔酒呼乌之声不断,丝竹管弦之音频作,殊觉雅趣这一天,东庄高氏则陈设酒脯,祭汾河主神台驹于台驹庙。

    关于玉皇大帝的“圣诞”,据道藏《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说,是在正月初九日。但沁水县南瑶村玉皇庙道光十二年(1832)《致祭诸神圣诞条规》碑,则记为四月初三和七月初三日3,一神而有两“生日”,自属荒唐。晋祠于端午节祭之,盖亦当地士庶多年约定俗成之举,非其“圣诞”之期也。

    8.五月十三日祀关帝

    这一天是关帝“诞辰”,当地民众醵钱设醴酒,献柔毛致祭于各祠宇,祈祷磨刀雨。

    《晋祠志》引《关侯祖系记》曰:“侯以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则今之以五月十三者,非也。惟考永乐北征时,每见神前驱,凯旋乃制崇祀,以五月十三日祭。是今之祭仍延旧例,不必泥为圣诞也。'‘又引《续文献通考》曰:“汉寿亭侯关公庙,五月十三日遣太常寺官祭刀马。刀以铁,其重八十斛。马高二丈,鞍韓绣文,辔衔金色,旗鼓头踏导之。”'河《山西通志风土记上》载:“(五月)十三日为关帝圣诞,有祭,俗以是日雨为磨刀雨。赛会的实际性质,属于民间的一种零祭活动。

    9.五月十八日北门外祭关帝

    这是当地民众举行的农贸交易性质的庙会,所卖的货物以农具为多。晋祠北门外关帝庙戏楼——昭格楼,届时演剧赛会共三天,规模小于正月初八日的商人之祭。

    《晋祠志》说:“晋祠赛会,岁凡六次。二月在南门外,三、四、七、九等月均在祠中,五月则在北门外,盛而且大。惟七、九两月,《通志》云以赛会为市场,处处有之。最盛者,榆次以五月,台山以七月,解州以十月,皆百货毕集,帀月始散。而归化城为商贾所萃,有名之社至一百二十。演剧酬神,岁无虚日。斯会才三日,而货物亦寡,不过曰小赛会而已。”

    10.九月祭送黑龙王

    九月初三日,晋祠农民演剧致祭黑龙王于三圣祠。前一日自纸坊村恭迎出行神像至献殿,祝文曰:“惟神泽润桐封,膏流晋甸,雨跡时若,凤章孚应之灵。年谷顺成,溥贺丰穰之庆,仰神麻之丕著,爰典礼之攸崇。兹值季秋,用申时飨,伏祈歆格,鉴此精虔。尚飨!"

    九月初四日,晋祠镇、纸坊村、赤桥村、索村、东院村、塔院村、长巷村、北大寺村、南大寺村、三家村、东庄村、万花堡、濠荒村等十数村农民佥集文昌宫,公议送黑龙王入山之期。议定寅辰吉旦,翌日张报于南堡,俾众周知。

    九月秋获毕,晋祠镇、纸坊村等十数村,各备旗伞、抬阁,恭送黑龙王神返回晋祠后面的天龙山。送神前一日,各村抬阁齐集于晋祠北门外,由关帝庙请神周游各村以祭,名曰“遛号”。牛家口村亦于是日演剧报赛。

    按每岁三月初,纸坊村人赴天龙山,迎请黑龙王至其村真武庙以祀。各村自是挨次致祭,迨至秋收已毕,仍送归天龙山,抬阁及各村之人至牛家口止,均有抬阁等社火表演。

    11.九月六日祭叔虞

    唐叔虞“诞辰”是三月二十五日,由官府操办并主持,行三献礼,诵祝文,演唱迎、降、送神之曲,但不演剧。九月六日并非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盖自古以来,当地民众以此为本年度之末赛,既然名为晋祠,所以特祭唐叔虞,官府并不参与。《晋祠志》说:“本镇绅耆演剧致祭唐叔虞于本祠,赛会凡六日。百货辐凑,商贾云集,岁之末一赛也,遂为之盛。”

    这是一次时间较长,隆重而又盛大的庙会,每年之末赛,完全由当地农商士绅自己主办。各行各业都要参加,大戏就演出十多场,伴随着成群结队的商贩和秋收后农民的交易热潮,奏起晋祠一年宗教文化及商业活动的最后乐章。从这次庙会的规模来看,唐叔虞在晋祠的实际地位虽然不若圣母和水母,但是相对于其他神灵还是很高的。

    二、水母、圣母祭祀演剧活动

    发源于难老泉的晋水,经过智伯渠流出之后,一源分为二渎。北渎名曰海清北河,南渎又分为南河、中河、陆堡河,总为四河。历史上曾有总河及四河的渠甲组织,每渠设都渠长一名,渠长若干名,负责管理和合理分配水程等事宜,也轮流当值每年的祭祀活动。《晋祠志》说:“六月朔起至七月初五日止,晋祠总渠甲暨四河各村渠甲,致祭敷化圣母于晋水之源。凡祭水神必兼祭圣母。祭之日,水镜台必演剧酬神。”或)这一传统由来已久,是晋祠一年一度最为热闹的节日。

    1.六月朔至七月五日祭水母

    初一日,南河上河索村渠甲,致祭水母于晋水之源。祭毕而归,宴于其村之三官庙。

    初二日,南河上河枣园头村渠甲,致祭水母于晋水之源,祭毕宴于昊天神祠。

    初八日,北河下河小站营、小站村、马圈屯、五府营及北河上河金胜村,各渠甲演剧,合祭水母于晋水之源。祭毕而宴于昊天神祠。金胜村以使水属下河之程,故祭同日。

    初九日,北河上河华塔、县民、南城角、杨家北头、罗城、董茹等村渠甲演剧,合祭水母于晋水之源。祭毕而宴集于昊天神祠。

    初十日,古城营渠甲演剧致祭水母于晋水之源。祭毕而宴集文昌宫之五云亭。

    初八、初九、初十等日所演之剧,系华塔村都渠长写定,发知单转达古城、小站、罗城、董茹村、五府营,届期各带戏价交付。其《演剧酬神知单》全文如下:

    晋水北河都渠长张某为酬报神恩事,特转某村把总知悉:本月初八、九、十日晋祠庙圣母尊前献戏三期,戏价钱几十几千文,至日早到拈香,不可失误。轮流转送,勿得迟延。肉

    同时规定,把三天分作三股,三股各办祭品,演戏费用也按三股公摊。

    十五日,总河晋祠镇、纸坊村、赤桥村渠甲,合祭水母于晋水之源,演剧凡三日。宴集于同乐亭。

    这里也有一段插曲:原来总河并无渠甲,凡应灌之田,北至薄堰口,南至邀河子,均属有例无程。乃南北两河渠甲,由下游侵至上游,越界强霸,致使总河稻黍田亩不得因时灌溉,因启讼端。雍正七年(1729)经官判定,仍照有例无程使水划界立石,始设总河渠甲,而三村之田乃得照旧灌溉,不至向隅。厥后总河渠甲岁末以六月望日,致祭水神,将有功于总河之官绅,设木主于献殿,以配享之。

    这些专设牌位配享者是:太原府知府陆应谷、阳曲县知县陈景曾、靳廷饪、太原县知县龚新(浙江余姚人,雍正六年任)、黄捷山(江西宜黄进士,乾隆二十二年任)、戴广仁(顺天广宁县优贡,道光二十五年任)、兵科给事中杨二酉、杨二酉之父杨廷璇、廷璇犹子杨云涵,共九位。

    二十八日,南河下河王郭村、南张村渠甲致祭水母于晋水源。祭毕而归,王郭村宴于本村之明秀寺,南张村宴于晋祠待凤轩。“每年献戏出钱壹拾伍文,出办膳钱壹拾文

    七月初一日,陆堡河北大寺村渠甲致祭水母晋水源。祭毕而归,宴于本村公所。此外,清明节“北大寺村武氏宗祠演剧祭祖,凡属北大寺村之磨,每区送钱二千,名曰河租‘”瑚,主要用作祭祀演剧费用。

    初五日,中河长巷村、南大寺、东庄营、三家村、万花堡、东庄村、西堡村等渠甲,合祭水母于晋水源。“献戏三期,也按三股摊费,祭品一股,戏价二股

    凡总河祭期,四河各渠长肃衣冠,具贺仪,诣同乐亭庆贺,而总河渠甲待以宾礼。凡四河祭期,总河渠甲亦肃衣冠,具贺仪,为之庆贺,以尽地主之谊。

    2.七月二日圣母“诞辰"祭

    圣母“圣诞”之期,有司须要斋戒沐浴,亲至晋祠圣母殿致祭,于神案陈设羊一、豕一,并祝帛行礼如仪,演剧赛会凡三日。祝文曰:

    维光绪三十一年岁次乙巳秋七月初二日癸酉,承祭官

    太原县知县张秉彝(字道平,山东济南人),致祭于敕封

    广惠显灵昭济沛泽翊化圣母之神曰:惟神赞襄天,泽惠生民。辅相裁成,功以汪洋而弥大,休养生息,德以丰稔而聿新。著灵古迹于累朝,甘霖迭沛,荐馨香于历代。祀典灿陈,神明如在,灵感弥垠。兹届孟秋,躬逢诞辰,爰进肥洁之牲醴,用昭聆蜜之明裡。神其歌格,鑒此精纯。尚

    圣母庙会是在七月初一、初二、初三,初二是正日,从初四开始就是规模盛大的圣母出行活动。庙会与出行是连在一起的,从而将晋祠的宗教民俗活动推向高潮。

    3.七月初四至十四日圣母出行

    这是太原全城举行的大规模的社火活动。初四这天,在城绅耆各备抬阁(俗名铁棍),先抵晋祠,恭迎圣母出行神像(另塑一圣母神像,置神轿中),然后到南关龙王庙举行祭祀仪式,表明了圣母出行活动的零祭性质。

    全城百姓须备鼓乐、旗伞、神楼,并抬阁数十台,午刻齐集南关厢,西南行经南城角村、小站村、小站营,由赤桥村中央东北行,经南城角村抵西关厢。晚上,阁内张灯(俗呼灯铁棍,他处无此),入县西门至十字街(在城中央,不偏不倚),折而南行,出南门抵南关厢,恭奉圣母于龙王庙,安神礼毕乃散。

    初五日,仍行抬阁,抬着神楼,游城内外。男女老幼填街塞巷以观之。官且行赏以劝。是日午刻,抬阁齐集于南关。先入南门,穿街过巷,进官署领赏。官赏阁上童男童女银牌,官眷则赏花。遂出西门仍返入城,又出北门仍返入城。日落出东门,天既黑,阁上张灯,名曰灯阁。由东关河神庙迎龙王神像十七尊,仍返入城。出南门奉龙王神像于龙王庙。安神礼毕,始散而归。

    十一日,古城营民众演剧赛会。前一日,由南关龙王庙恭迎圣母至该村九龙庙,十七龙王随之而至,虔诚致祭。

    十四日,古城营民众恭送圣母归晋祠。出行活动结束。

    除六、七两月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外,全体渠众在此之前还有四次小规模的祭祀圣母活动:一在惊蛰日,全河渠甲因起水程,均诣祠下,各举祀事;一在清明日,北河渠甲因决水挑河,须行祭礼。而华塔都渠长另设祭品于石塘东致祭;一在三月初,北河渠甲因轮水程,须各举祀事;一在三月十八日,董茹、金胜及罗城三村共抵祠下献猪。不过,这几次都不演戏。

    《晋祠志》记载的祭祀活动还有:正月初一日(元旦)通祀诸神、正月初九日祭玉帝、正月十五日上元节祭三官大帝、正月二十日小添仓祭三圣祠、二月初二日祭亚圣孟子、祭土地神、二月十五日祭老子、三月三日祭真武大帝、三月十六日祭山神、三月二十日祭苗裔神、四月初八日浴佛节、四月二十八日祭药王、五月五日祭台殆神、六月十一日祭井神、六月十九日祭观音菩萨、六月二十三日祭灵官神、六月二十四日祭河神、七月初七日祭魁星、七月十五日佛寺盂兰盆节、七月二十二日本镇商贾祭财神、七月三十日祭地藏王菩萨、八月八日士大夫祭朱衣神、八月十五日各庙兼祭百神、八月十八日祭仙翁、八月二十七日士大夫祭至圣先师孔子、十月五日祭达摩初祖、十月十七日晋祠一带工匠祭鲁班、十一月十七日祭弥勒佛、十一月二十六日祭五道神、十二月初祭五谷神、十二月二十五日祭三清、十二月二十九日祭华严菩萨,以及春秋仲月祭祀晋水七贤、祭王琼等。

    晋祠神庙众多,各路神祇或有春秋之祭,或设“圣诞”特祭,一年之际,竟有九个多月活动不断。每到祭期,虔诚的信众攘往熙来,争前恐后,神祠内外,“列黍稷而馨感明灵,奏和乐而声闻霄汉”,节日的气氛非常浓郁。《晋祠志》说:

    夫晋阳胜景,全在晋祠,更兼四时景色,极其鲜妍。

    非但公子王孙,五陵年少,赏心乐事,必于此而放浪形骸,即诸贫穷亦多解质借兑,扶老携幼,竟日嬉游,从古而然,至今不改也疽%

    毫无疑问,宋金元三代及至明代后期演戏不辍的莲花台,专事表演歌舞、神戏、折子戏的圣母庙献殿,以及明清时期陆续创建的中心剧场、辅助剧场、卫星剧场、献殿小剧场等,都为营造晋祠的节日气氛,提升宗教民俗活动的文化品位,增添祭期信众和游客的赏心乐事,作岀了重要贡献。

    晋祠现在每年五月初五日、七月初二日举行庙会,会期均为五天,为保护文物,特在庙外搭台唱戏,有时也在水镜台上清唱。晋祠镇附近的一些村庄,如王郭、赤桥、古城营等,四月、七月也有庙会活动,在本村神庙戏台上一唱三天到五天,演出的多是晋剧传统剧目,如《狸猫换太子》、《六月雪》、《花打朝》、《古城会》等,传统得以部分地继承。

    (冯俊杰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吃着红色幸运果,听着平安夜的钟声敲响,多幸运你是我的人间理想

    吃着红色幸运果,听着平安夜的钟声敲响,多幸运你是我的人间理想

    之前单身的时候一直没感觉,觉得自己一直这样也挺好,直到有人闯入你的世界,开始在你的生活里频繁出现,那个时候,我才发现,两个人在一起真的比一个人要好很多。很多自己曾经收藏着想去的地方、想探的店铺、想尝的美食,另一个人都可以陪着一起实现。今年冬天,我最期待的就是一起过平安夜、圣诞节了,连平安夜要送的苹果我都选好了,就是红色幸运果。

    【七月半鬼节】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禁忌你了解多少?节日将至,抓紧了解  第20张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这种苹果,之前我也是没有听说过,最近才发现这种颜值超高、寓意超好的苹果,它是由多位中国科学家历时12年之久将新疆野苹果、中华小国光、烟台红富士等多种本土苹果进行杂交、嫁接,最终成功种植在泰山南麓的新品种。这种苹果说起来也尤为特别,从发芽到长叶到开花,最后再到结果,生长历程几乎全部都是红色。在此之前我可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苹果,世界上苹果品种这么多,也只有红色幸运果能做到如此。除了生长特别,它的味道也非常好,尝起来酸酸甜甜,脆爽多汁。如此特别又好吃的红色幸运果,在平安夜送最合适了。

    【七月半鬼节】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禁忌你了解多少?节日将至,抓紧了解  第21张

    我喜欢平安夜,正是因为它是冬日里的节日,平安夜给我的感觉就是温暖和浪漫,往年的平安夜我特别喜欢窝在沙发上看一部很温暖的电影,有时候会觉得特别感动,很温馨。假如外面正是风雨交加,我会觉得更美好,会觉得平安夜格外温暖,能给所有人一个机会送自己祝福。

    【七月半鬼节】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禁忌你了解多少?节日将至,抓紧了解  第22张

    在平安夜吃苹果是上世纪以来就有的习俗,本意是吃掉苹果,祝福来年平安团圆。因为苹果个头很圆润饱满,又与“平安”是谐音,就有了如此美好的寓意,但了解到红色幸运果之后,我才知道它的寓意更丰富。除了所有苹果都有的平安团圆之意,它还象征了真心真意真感情,总而言之就是真爱的代表。假如在平安夜收到的是红色幸运果,那一定更加浪漫。

    【七月半鬼节】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禁忌你了解多少?节日将至,抓紧了解  第23张

    我听说今年的平安夜,红色苹果会推出礼盒装。红色幸运果本身已经如此好看了,从果皮到果肉全是红色,甚至苹果心也是诱人的红色心形,每一口都诱人味蕾,让人食欲只增不减,尝了还想再尝。这么好看的红色幸运果,如果再加上礼盒,那一定更加精致,我现在已经开始想象他收到红色幸运果礼盒的样子了。这种真爱之果一定要在温暖的平安夜送给心爱的人。

    【七月半鬼节】七月半“鬼节”有讲究,5大禁忌你了解多少?节日将至,抓紧了解  第24张

    今年的愿望之一就是和他一起度过平安夜,我完全可以实现,想着当天的钟声敲响,在看我的身边有他,那真是很幸福的事。